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七届理事会联席会议在西安开幕,来自国家文物局、地方政府、全国44家科研机构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170余人就国家考古遗址的公园运营与管理做深入探讨,大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建设不易运营难,存在的管理不畅等问题是本次大会的讨论重点。
大遗址保护:城市化进程和大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之前我们就遇到的是保护与开发的严重矛盾,那里有个良渚文化村之前就是在大遗址保护范围内建设的建筑群,高端的酒店,昂贵的别墅,虽然是先于大遗址保护规划之前已经批准的土地手续,但在后续的建设中也会对大遗址造成破坏”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参会人员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良渚遗址群的保护范围达到42.04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13.47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范围的不少区域处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由于不少的大遗址在经过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如今多处在城市中心或者是周边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和城市开发出现严重的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开发与保护的严重问题,面临这一问题的不仅仅是秦咸阳城遗址,大城市大遗址面临的开发与保护矛盾问题,是本次会议上反映最多的。位于西安北郊的秦咸阳宫大遗址区则是在大遗址区域保护方案做之后的城市开发。去年十二月,发生在陕西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区的秦汉新城管委会在没有和文物保护部门充分沟通情况下,二十三处遗址未进行考古勘探就擅自开工,造成遗址区的大范围破坏情况,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建设的地点是在文物保护的核心地带的缓冲区,也在大遗址保护范围之内,当时我们发现的时候,当地的开发商已经进行开发了有近四个月了,之前我们对开发商提出过警告,要求取得文物部门批准再进行动工,但是他们擅自动工”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王海侠说。
王海侠说,虽然之后的不少的在建项目叫停了,但是之后该区域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大遗址的目的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惠及民生,从这点上说,其实对文物部门和建设部门都是不利的。
大遗址保护的文物与开发部门存在的矛盾不止这一点,在会议上,不少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者都吐槽机制不顺。
“往往文管所和公园管理处都会有矛盾,站的地位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很多时候,公园景区方面开发建设和我们没有做沟通,在保护区就开始建设,弄好了我们才知道”一位参会代表说。
“你像很多的遗址都是范围很大,要让更多人知道,要来参观,光在遗址区修建博物馆不行,让市民和游客更方便快捷的来这里,首先你的交通,周边的设施要跟得上,这些主要是建设部门负责,建设又要依托城市规划和推进,依靠城市化进程来促进,大遗址依托遗址公园才能更好的实现惠及民生的目的”
保护理念新启示: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是出路
中国的大遗址保护理念源于日本的遗址保护理念,主要的特点是从保护对象由物到人,并逐渐扩大到遗址周边环境,使得遗址公园成为遗址主体,这是和中国的大遗址国情不一样的地方,一般来说,大遗址的地面建筑都已经消失,地下文物也是由考古发掘在前,出土文物大多已经被存放在博物馆展示或者考古院研究,所能呈现的并不多。遗留的大多是城市的轮廓,夯土台,宫殿遗址等,这些不是专业研究考古的文博人员是难以看懂的。
“遗址公园好不容易建立了,人来的少,收入不多,自己也觉得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一说办展览,自己都头疼,没有什么东西,这是我们没有打开思维,大遗址保护要立足自身情况,展示要靠更为丰富的体验,运用虚拟现实运用是我们要做大遗址保护和开发的方向”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参会的不少遗址保护参会人员说起自己的大遗址建设都还仅仅是停留在划范围,建博物馆的阶段,利用率不高,大遗址的范围普遍在2平方公里到20平方公里之间,最大的担心是,建成了以后,让游客来看什么?没有游客知道,没有市民来,大遗址的作用就会弱化,不得到合理更好的开发,大遗址未来会是城市发展的“紧箍咒”,这种双向矛盾最核心的是大遗址的如何利用,参加大遗址保护的代表也在“求经”。
“每个大遗址的情况不同,还是要找特色的发展,我们就是除了保护外,着重是在青少年人群中形成市场,形成影响力,形成品牌”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代表说。
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代表介绍,他们利用订单服务方式,找到创收新办法。重点的是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优先考虑北京中小学生为主,今年夏天首次开展青少年夏令营,在形式上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景点和故事结合起来,这样符合青少年的接受习惯,让大遗址活起来,做的有意思,不空洞是推行大遗址保护的思路。
“我们当初定位是考古公园,增加的是公众考古体验活动,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在我们专业的考古人员指导下,我们提供考古工具,让参观游客体验考古乐趣”陕西汉阳陵博物馆李馆长说。
李馆长说,汉阳陵专门成立了公众考古体验部门,专门负责汉阳陵的文化活动推广和体验。他们会通过媒体和公众号,不定期的发布招募信息,考古招募观摩学习以及只需要缴纳少量的工本费,就能进行体验。同时,针对游客游览需要,他们还安排有20分钟到40分钟的汉陶艺的制作体验活动。
“虚拟现实我们我们定位的是亲子,孩子们大多对文物和遗址没有什么印象,我们就在这里有虚拟的AR和VR体验,让他们立体感受,戴上VR眼睛,里面就有关于汉阳陵的介绍,形象生动。在AR体验机前,你就能选取汉朝各种服装,变装成为古代人,打印出不一样的照片,而汉文化礼仪体验,则让游客换上汉服,在半个小时内,体验到不一样的汉朝文化。”
一方面是大遗址保护各种的红线不能碰,另一方面是地上光秃秃的不好看。在交流中,种植什么,做什么样的绿化才能让大遗址更符合遗址本身的特色和景观需要,这也是会议的焦点。
“除了文化意义之外,形式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现在网上最火的是唐太宗的终南山的千年银杏,我们遗址区的银杏林也很不错,也是网红”汉阳陵博物馆李馆长说。
李馆长介绍,汉阳陵的地下的发掘考古结束后,在原址上,他们采取的是草、花、树结合的绿化效果,王陵保持原有的绿草覆盖不变,在坟冢周围陪葬墓地带,栽种大片的月季,提升观赏效果,之外,考虑到景观和经济价值,他们针对北方特点,种植103亩的银杏,非常壮观,这已经成为金秋时节,家人出游观赏银杏重要地点,既弥补了对大遗址保护经费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形成很好的传播效果,对推广大遗址有很重要的作用。
后记:
在采访中,把大遗址建成公园,惠及民生是几乎每位大遗址保护人员的夙愿,“藏在深闺无人问”是每位代表最担心的事。“会议给我们理念上的创新很多,思考也很多,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保护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去掉地方政府对遗址公园的过分景区化,利用的思落活起来,大遗址保护该有个全新的时代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候宁彬馆长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峥 实习编辑:跃龙)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