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于广军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 院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精准医学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儿科医师协会儿童保健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上海市妇幼保健协会 副会长
主编《高危儿管理》 《0-6岁育儿手册》等多部著作
今年,上海市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将健康科普工作纳入医务人员日常业务考核,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等的考核内容,那这样一个举措,也是加快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也推动了医务人员从事科普工作。
那么医学科普究竟应该怎么做?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院长于广军教授,请他来谈谈他自己对医学科普的看法。
医生科普,把治疗效果发挥到最佳
主持人:对医生来说,日常工作其实已经很繁忙了,那现在上海市把医生做科普也纳入到工作当中,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重视医生做科普这样的工作了?
于广军:这个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从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这个角度来看,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来推进“健康中国”。第一项就是要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那么不难看出,上海这次的政策第一个层面是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角度。
第二,是从我们医生日常的工作角度来讲,如果把科普做好,会更有利于我们进行医患沟通。同时也能够树立医生的品牌,有利于把诊治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主持人:没错,我周围很多的朋友看了一些医生的科普,就希望能挂这个医生的门诊,相信这个过程,对医患关系的改善是很有帮助的。包括现在我们在很多的互联网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医生科普的视频,有些医生已经是百万级的大V了,对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待?
于广军: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样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医生愿意从事科普工作。其中部分医生因为科普做的好,能吸引到众多粉丝。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强正确引导,防止它变成一种商业化的行为,所以对科普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督也是必要的。
儿童科普,关注孩子的成长发育
主持人:那么儿童科普和成人科普有什么不同呢?
于广军:儿科科普,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孩子和家长。
首先从科普内容的来讲,不仅要讲究疾病的防治,还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我们经常说儿科最大的特点是发育,如何有一个健康的孩子,他的成长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最近我们也再版了一本书,就是0~6岁的小儿养育手册。1991年,苏祖斐院长出版了第一版,到了2001年是第二版,我们现在是第三版,集结了儿童医院的100多位专家的力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关注儿童的早期发展,告诉年轻的父母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
第二个特点,就是我们科普的对象是孩子家长。他们可能是年轻父母,也可能是祖父母。所以我们采取的形式也很多样化,既有传统的、书面的、媒体的方式,也有互联网的、短视频的方式,还要有一些适合大龄儿童的动漫,非常多元化。
这是一个中国版的育儿百科,同时在里面也加了新媒体的元素,嵌入了150个微视频,可以通过扫码以后看到微视频的宣传科普方式。
常年坚持,把儿童科普落到实处
主持人:我注意到上海市科协公布了今年医学科普的获奖作品,您和两位医生合作的《儿童医生说》这本书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那我们儿童医院在科普上面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又有什么一些好的一些措施?
于广军:上海市儿童医院历来都比较重视科普的工作。尤其是近些年,在科普工作方面应该说采取了很多创新性的举措。
首先是在组织方面的创新,我们设立了健康管理部,这个部门的重要职责就是推动科普工作。以健康管理部作为牵头,协同各个部门、各个科室来开展科普工作。
第二个创新,就是我们对服务平台的创新。我们设立了这个儿童健康大讲堂,是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平台,每个双休日都会在网上、微信上发布我们开展科普的内容,同时会在上海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或者北京西路的院区开展线下的科普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从329期儿童健康大讲堂当中,精选内容,编辑出版了《儿童医生说》,深受家长欢迎,所以这本书能够获得优秀科普读物,也是和我们前期的努力分不开的。
除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儿童健康大讲堂,我们还和上海电视台合作,做了100条《儿童医生说》的短视频,这也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除此之外,我们对年轻医生做科普也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每年会举办青年科普大赛,选拔其中优秀的医生代表送到上海市参赛,对科普做得好的科室,在年终也有一定的绩效激励。
从多个维度评估传播效果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上海儿童医院并不是因为卫健委发布了这样一个指导意见,才开始做科普的。329期《儿童医生说》就标志着医院已经做了好几年的科普,而且我们非常的用心,把它做成了小朋友喜欢的形式,可以说在相关领域我们医院在科普方面也是走在前面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您觉得医生在做科普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攻克?
于广军:前面介绍了我们儿童医院在开展科普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应该说整个的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建立了,大家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也出版了一系列科普作品。如果从更高的要求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三个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首先是在选题方面。现在很多医生往往是觉得我会什么,我就来讲什么,而缺乏对家长现在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的研究。比如说,对一些电子产品的问题、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做针对性的科普工作。
第二,从实现形式的角度来讲,有的医生他可能更多的注重趣味性,尤其是年轻的医生,喜欢用比较活泼的这种方式来进行展现,但专业性不够,那么这就脱离了我们科普的本意。还有一些医生可能习惯于教科书式的,家长又会觉得专业性太强,语言比较晦涩难懂,这方面就需要增加通俗性。
第三,我们虽然注重了对外传播,但是传播的效果缺乏评估。也就是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家长能够提升健康的素养,能够改变一些不正确的行为,那么是不是做到了呢?这方面是缺乏一个追踪问效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在科普当中,怎样才能又通俗易懂,又专业呢?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评价体系呢?
于广军:从评价体系角度来讲,需要三个层面。第一,从结构的层面,对科普作品本身的专业性和通俗性进行评价。第二,从过程的角度进行评价,看我们传播的这种载体和方式是,不是适合受众。第三,要从结果的角度,实际上大家也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它有一个我们叫知信行的一个模型,就是我们做健康教育,首先要告诉我们的受众相应的知识,进而转变成他的信念。我们评估的时候,要从结构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判断受众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他的观念有没有发生转变,他对这个事情是否认可,他的行为有没有进行改变。
比如多动症,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的时候,包括对他家长教育的时候,要纠正他的行为,他往往会对用吃药存有疑虑,认为多动症的孩子如果用药以后,会让孩子变得比较不灵活,会变傻。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但是通过我们的科普教育以后,这个家长是否改变了这种观念,提高了用药的规范性,这个就是我们要考虑的。也就是从我们原来注重单向的这种传播,向能够追踪问效的方向进行转变。
改变家长,才是儿童科普最大的成功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这个思路,确实是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一个知识点我们知道了,并不等于真正的明白,而是要看你最后怎样做的,效果如何。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科普工作现在可能面临的一些瓶颈,那您觉得有什么改进的一些方法,可以让公众接受医生去做科普?
于广军:前面谈到了我们在科普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我觉得针对这些不足我们要进行改进。
从科普1.0到科普2.0,我们要讲究什么呢?我觉得首先在选题方面要更加具有针对性。选题不是根据我有什么,我就去讲什么,而是要关注到患者的需求,也要有意识地利用大数据,从中挖掘、捕捉新需求。
第二,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现在有些科普作品可能存在从东抄到西的情况,那么我们要对它的科学性进行考证,也要提供这种证据。
我们在写学术文章的时候,要有参考文献,我主张写科普文章,也有参考文献,就注明你的出处,不是凭自己想象或者看到某本书上怎么去讲,你要有一定的证据,我们叫循证医学,科普也要做循证的科普。
第三,从单向传播向闭环管理探索,对一些科普的项目进行绩效管理的模式。可能目前来看不现实,但是对于一些重点性的科普,比如大家关注儿童的近视眼和肥胖。这两个健康问题做了很多的科普,那么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追踪问效,希望能够通过科普来改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尤其是能够改变孩子的行为,最终能够对孩子的健康有帮助。
主持人:所以我觉得对于科普这个话题,您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看了,您不光是在考虑科普的内容,而您在考虑我们如何让整个科普的体系,更加有效的去传播。
医学科普并不是简单的对老百姓说白话,高质量的医学科普不仅有趣易懂,而且要准确有意义。只有做出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才能达到提高大众医学素养,促进医患沟通效率的目的。
我们也衷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积极地参与到医学科普的队伍当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治病救人,来助推健康中国的建设。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