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区正式向公众开放,作为大陆第一家以"乡土动物"冠名的展区,请来的是哪些动物朋友?他们与上海有着怎样的关系?动物园又为何要花大力气来打造这样一个乡土动物展区呢?
在上海动物园乡土动物展区里,几只貌似小鹿的动物吸引了一群小学生的注意,讲解员姐姐告诉他们,这些"小鹿"叫獐,是上海的"土著居民",这让孩子们更兴奋了。“太可爱了!就像我们的小弟弟一样!”
獐又名河麂,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就有獐的分布,19世纪末数量达到鼎盛,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初獐在上海地区几乎绝迹。直到近些年,随着上海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獐被重新引入,并逐步繁殖,如今已扩大形成了过百只的种群。百年过去,獐终于重归故土。
事实上,很多上海人也不清楚,哪些动物是"上海老乡"。比如不远处的貉,随着上海生态环境的好转,野生貉在上海地区的遇见率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有时甚至能在上海外环绿带、住宅小区内发现它们的踪影。
而要让这些小动物在这里过得和在野外一样自在,乡土动物区的设计与建设也是动足脑筋,比如,为了满足小兽们奔跑、躲藏需求,专门模拟野外环境,设置了草坪、树洞,而为鸟儿们准备的,则是这片"雨水花园"。
黑头白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亚洲东部,黑头白鹮的数量据统计少于100只,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崇明岛上慢慢开始出现了它们越冬迁徙的身影。
上个月,雨水花园完工后,工作人员试探性地帮助黑头白鹮搬离笼舍。
雨水花园中央的小岛就是他们的新家,短短几分钟后,它俩已经开始在红叶李上的树枝平台上悠闲地玩耍了。鸟儿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栖息地营造上的精心设计。上海动物园工作人员张志浩说:“把它放在一个和它生境相类似的环境里面,无论是对动物的习性来讲,或者对动物的科普来讲,都是比以前的效果更好的。”
"湿地风貌"是整个乡土动物展区的基调,湖面、浅滩、溪流、小岛错落有致,其中还种植了很多水生植物,并放养了部分小鱼、螺和蝌蚪。岛上还专门搭建了"昆虫旅馆",放置稻草、枯树枝、枯树皮等材料,吸引不同昆虫。这些昆虫和部分水生植物除了打造多元生态环境之外,还可以成为鸟类的食物,构成完整的生物链。建造至今,甚至已经吸引了不少野生"土著"在此嬉戏。
上海动物园工作人员陈今朝表示:“现在我们已经发现有绿头鸭,还有一些野外的小鸳鸯,明显不是我们这里的,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知名的、知名的野生动物"土著"都会在这里出现。”
动物园方面希望,在乡土动物区,不是简单地将人与动物隔离,而是让人们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就像是"到动物的家里做客"一样。上海建工园林设计院院长何翔宇说:“在整个园区里设计了一个架空木栈道,这些木栈道连接了各个小动物的家,近看这些小兽们,远眺湖面上的白鹤,这样的观赏体验是不一样的。”
园方希望,每个来到乡土动物园的游客,在了解了这些"小老乡们"的故事之后,会更加关注身边的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上海动物园园长裴恩乐表示:“可以让上海市民更多关注我们自己的环境,能够来参与到动物的保护工作当中去。”
目前,乡土动物园里已经有20多种动物入住,园方希望能够将动物园的展示,与城市的动物保护结合起来。未来,还将推出更多的科普活动,让市民能够多多了解这些不为人知的乡土动物,同时,也对环境的保护有更深的感触,共同思考人与动物如何更好地和谐共生这个社会命题。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汤铭 编辑:范燕菲)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