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
拿起手机对着屏幕
刷个脸认证一下
就能登录各种App、开通各类账号
减少了线下跑腿的次数
确实是很方便
但是,先进的AI技术
也带来不少实际问题
最近,市民谢先生向《新闻坊》同心服务平台反映,家中90多岁的父母亲长期卧床,想开通电子医保凭证,方便家庭医生配药,可怎么都绕不过"人脸识别"这个关卡。
人脸识别对我们来说很简单
眨个眼,头往不同方向转一转
保持一会,就可以完成认证
但谢先生的老父亲听力残疾
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两位失能、失智老人眼睛很难睁大
摇头又不符合要求
所以不论怎么尝试都没通过验证
那么,对于这些特殊的老人
有什么办法可以绕开这一道关口?
于是
谢先生就向医保部门反映了
得到的答案竟然是:没办法!
谢老伯今年已是94岁高龄,属听力残疾人士。黄阿婆又身患阿尔茨海默症,长期卧床不起。两位老人对于子女的呼叫,已不能正常应答。
据谢先生介绍,由于父母亲还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就签约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可以根据三甲医院医生的处方进行续方,付款后由全市统一药库进行快递配送。但是如果碰到药品缺少的情况,就要前往门诊统筹的药房买药。
谢先生:
药库里有时药品不全导致延续处方配不到,家庭医生会给你配药房的外配方,可以(在药房)享受到医院一样的价格。
虽然两位老人可以享受这个福利
但问题在于
去门诊统筹的药房买药
必须使用电子医药凭证
而不能用实体医保卡
记者拨打热线电话咨询得知
这主要和药品费用结算的方式有关
同时还涉及费用报销
12393医疗保障服务热线:
如果你不是用医保电子凭证的,用实体卡只分两段。比如说,如果老人是本市职保退休人员,一般药店是先用当年账户再用历年账户,当年和历年账户全部用光后只累计到自付段,不到共付段,不能整个报销的。
第二种情况,上海现在有门诊统筹药店,退休人员去配药,医院如果库存缺了,医生给你开一个电子处方,再带本人医保电子凭证,去线下找门诊统筹药店,这种结算的时候一定要你出示医保电子凭证的。这种情况结算药的费用,和开处方医院相同了,变成三段了,先用当年账户,用光以后累计自付段,超出之后,是根据医院等级按照比例付的,就可以报销了。
而要开通电子医保凭证
有多个APP可供选择
但无论如何
不管两位老人用本人帐号申请
还是子女来开通亲情账户
被绑定人的人脸识别
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
尝试了五六遍
谢老伯的人脸识别无一通过
谢先生:
不管是眨眼摇头,我爸爸听到它的指令之后,有个延时不通过,还有动作操作上的不规范失败,尝试最起码有五六次,一直无法成功。
另一边
黄阿婆被勉强抬坐起来
但无论谢先生如何指挥
老人都无法配合
谢先生:
因为配药也不可能断的,看上去很完美的制度和政策我的父母享受不到,我这种家庭估计上海也不在少数,如果唯一只有通过刷脸来认证的话,未免有点牵强,是不是能有多元化的认证方式。
更让谢先生感到无助的是
本市医保部门回复他
目前人脸识别是唯一的认证途径
12393医疗保障服务热线:
他在医保平台要扫脸,不然没办法甄别是老人本人,您是说他扫脸一直通不过,是这个意思对吗(对)如果确实是这样,可能就领不到了,非常抱歉了(没有线下救济途径?)就算您去医保中心也没办法,因为软件设定好,这是国家平台)。
对家庭医生有着迫切需求的
绝大部分都是社区里的老人
本来利用延伸处方
可以实现快捷配药
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福音
但没想到人脸识别竟变成拦路虎
还成为了唯一一个
办理电子医保凭证身份认证的途径
这到底合理吗?
对此
记者采访了市委党校公共管理专家
专家表示
目前医保电子凭证数字激活环节
数字包容程度还不够
一般来说
不能把人脸识别
作为唯一一个身份认证的途径
叶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其实针对这些失能失智老人,原本是可以享受门诊统筹药店服务的,但由于数字鸿沟被阻挡在外,线上服务平台,也没有符合数字包容所强调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以往是通过线下的人工服务,来弥补线上服务的不足,但是由于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的层级比较高,目前各地线下的人工服务,跟国家层面线上服务的平台间,是有比较大的缝隙的。
一种做法是国家医保局派相关队伍到各地进行人工核验,或者是委托地方的医保局相关部门来进行人工核验,这一块政策和实操考虑,目前是有所欠缺的。此外我们也看到新政是在2023年初推出的,各地做法也不一样,上海采用的是"应纳尽纳"的做法。
如果说在线上人脸识别认证不改变,或者是线下数字救济不配套的情况下,我们未来可能也有更多一般药店转门诊统筹药店,也就是对失能失智老人来说,可能不仅配药更贵了,而且他可能能去的药店更少,那这样也是有失公允的。
想象中AI好像是无所不能的
虽然它确实很强大
可以采集到海量的信息
并且快速提取
但它却识别不出
失能、失智老人的困难
不光是老人
其实被人脸识别系统困住的
特殊人群还有很多
比如说:盲人、面部毁容的患者、
心智障碍的患者
甚至是一些面部衰老的老年人
也会遇到识别障碍
据了解,目前我国人脸识别技术的核心主要为"虹膜识别",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国家标准。
那么,在现阶段技术应用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线下人工服务纳入托底方案,让有特殊困难的特殊群体先跨过人脸识别的数字鸿沟呢?
技术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如果受限于技术的不完美,而把真正有需求的人群拦在门外,显然就违背了初衷。AI发展如此迅速,请等一等这些特殊人群吧!别让他们掉了队,反复困在系统里。
坊友们在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因为刷脸操作不成功
而影响自己办事的经历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编辑: | 盛莉(见习)、杨沁雨、王燕 |
摄像: | 陈斌 |
责编: | 籍明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