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10月2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相关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Q新华社:在此时提出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对上海的意义是什么?上海在数字化转型上的基础优势是哪些?
A吴清:城市数字化转型事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主要有三方面重大意义:一是面向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探索最宝贵的经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坚持服务全国大局,对标数字中国建设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发展实际,从技术创新、制度突破、底座建设等方面,探索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新经验。
二是面向超大城市运行治理,解决最急迫的问题。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各类资源高度紧张,风险挑战无处不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三是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数字化正在深刻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新定义竞争优势和社会规则,上海把全面数字化转型视为塑造未来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加快完善数字新规则,着力打造数字新生态,充分释放数字新红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构筑战略新优势。
上海的数字化建设是持续深化、迭代升级的长期过程,过去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总体上看,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五大优势:
一是底座先行优势。上海既有“硬”的支撑,比如率先建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上海枢纽节点,试点打造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持续推动国际海光缆建设扩容;同时,也有“软”的服务,比如“随申码”正在从市民的“防疫利器”向“数字名片”升级,在医疗领域可以代替社保卡,在交通领域可以代替交通卡,在文旅领域可以扫码入场,加快实现全市“一码通行”。
二是数据活力优势。上海数据开放利用和数据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获批国家大数据示范综合试验区建设,一方面,公共数据开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累计向社会开放数据资源近5400余项,形成普惠金融等十多个标杆应用(有金融机构依托自身海量数据与工商、税务等数据的融合应用,普惠金融累计放贷逾1000亿,不良贷款率从7%下降到1%以内);另一方面,大数据产业量质同升,2020年上海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16.1%,核心企业突破1000家,技术型企业超300家,上海数据交易中心数据流通总量超过百亿条。
三是场景丰富优势。城市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场,上海超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为经济、生活、治理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最丰富的场景,上海历来高度重视场景开放工作。比如,在人工智能高地建设过程中,累计开放3批58个应用场景;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道路测试测试场景丰富度和示范应用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过程中,落地多个数字人民币场景,在白名单客户数、钱包数、钱包交易量等方面均领先全国。
四是创新引领优势。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面、深度、持续创新的过程,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强大的生态。科研设施方面,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14个;产业集聚方面,以集成电路为例,上海是国内产业链最全、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2020年产值超2000亿元,增长超21%;创新生态方面,上海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相得益彰,吸引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与企业,截至2020年底,上海有3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市值全国第一。
五是规则高地优势。数字时代亟需全新的规则体系与制度保障,上海已出台《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举措》等文件,正加快推动《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地方立法,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的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政策红利,结合开设新型数据交易所、建设国际数据港等工作,探索新的制度突破。比如,临港新片区已建设一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布全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建成数据跨境流动公共服务管理系统(创新“数据可用不出境”的流动模式),推进增值电信业务深化开放(实现IDC等5项增值电信业务试点对外资100%开放)。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请问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进展如何?有哪些亮点?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
A吴金城:主要有三方面成果:一是顶层设计初步成型。形成“1+1+3+1+1”政策框架体系,包括一个纲领性的《意见》、“十四五”规划、三大领域的“三年行动方案”、若干政策举措以及数据条例等地方法规。
二是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数字化办统筹相关委办局建立工作专班,已建立医疗、养老、教育、交通、文旅、工赋上海、国际数据港、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8个专班。
三是转型举措初见成效。经济领域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比如全面激活在线新经济(上半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1%),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已培育26个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全国120多万家企业、820万台设备)。生活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集成创新,比如“便捷就医少等待”(共享就医数据,再造就诊流程,大幅压缩就诊等待时间),“为老服务一键通”(打造一键就医、订车、政策通等高频服务集成,老人可通过家装电话“一键通”功能便捷叫车),“智能出行即服务”(公交到站预报准确率达到97%,新华、瑞金等10家医院上线“停车预约”),“数字酒店智管家”(打通酒店与行业管理平台数据接口,实现30秒办理入住,已打造“数字酒店”700家);治理领域持续深化“两网”建设,“一网通办”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超70%,正式上线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刚刚,吴市长介绍了“十四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六大工程,我们还将推进“20个新”的转型。一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七新”,建设科创新生态、金融新科技、商务新业态、航运新枢纽、在线新经济、制造新模式、农业新面貌,打造一批标杆企业(比如,100+示范工厂、10家灯塔工厂,100+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
二是生活数字化转型“八新”,比如健康新服务将推动智能院内导航、智能健康随访、智能分诊等应用,成长新空间将构建数字孪生校园、虚拟走班、个性作业、沉浸式家校互动等场景,出行新方式将实现停车预约“一张图”、公交出行“一块屏”、三码整合“一秒过”等“六个一”,此外还将推动打造居住新家园、文旅新风尚、消费新体验、扶助新模式、数字无障碍新环境。
Q界面·财联社:上海在推动城市数据开发利用,尤其是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层级的整合、共享应用方面有哪些举措?
A朱宗尧:数据是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新型生产要素。不同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数据具有非排他性,并且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的特点,可以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同时,大数据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数据的使用和价值的发挥。站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期间,要最大限度激发数据潜能,释放数据红利,需要全市各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首先,统筹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像城市里的水系一样,城市数据更需要互联互通有序流动、合理使用,所以构建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的科学的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才能真正使分散孤立的数据变成汇聚整合的数据,使原先管理的数据变成应用的数据。
其次,建立城市数据治理体系。数据要好用,必须先治理。要深入推进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加强各领域各行业数据的发展规划,健全各区各部门的数据治理机制,建立数据分类治理的规则和标准体系。
公共数据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具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职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各类数据,具有基础性、关键性、权威性、丰富性的特点,是城市数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共数据对城市数据的开发利用具有牵引和带动作用。我们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公共数据动起来、用起来,推动解决基层和部门的“用数难”问题。主要是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定制度、建机制,推动数据在政府内部按需共享。市政府先后颁布《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两部政府规章,上海市数据条例已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年底前将发布。全面摸清公共数据的底数,建立数据编目机制,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目录。截至目前,各市级部门编制资源目录7896个,各区共编制资源目录9424个。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建立应用场景为基础的授权共享机制,推动数据共享效率不断提升,形成了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体系。截至目前,上海已完成跨部门共享调用超102亿次,跨层级数据下发超492亿条,与长三角共享数据超2亿条,调用国家数据超33亿次,上报国家数据超3亿条。
二是搭平台、抓治理,推动数据精准赋能。建设大数据资源平台,作为新型数字基础的底座,实现数据抽取、数据治理、共享交换、质量检测、安全防护等功能。建立数据异议纠错机制,全面提升数据质量。持续推进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三大综合库建设,推动多元、动态数据的融合治理。根据基层需求,进一步推动向基层的数据属地返还。将市级部门已归集的数据,根据各区的应用需求下沉落地到各区。截至目前,累计向16个区下发数据2.6亿条。比如,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结合自然人、法人和社保等多方数据融合计算以后得到了疫苗接种数据,把这个数据返还各区,区里可以更好地提供精准化服务,有力支撑基层疫情防控,助力构建全市免疫屏障。
三是定标准、强监管,确保数据安全规范。标准对于数据尤为重要,就如“车同轨、书同文”。本市成立首个数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发布7个数据地方标准和10个指导性技术文件,初步构建了涵盖“采集、归集、治理、应用、安全、运营”相关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定了公共数据安全分级分类指南,开展数据安全分级管控。数据安全是数据开发利用的“红线”和“高压线”。完善“人员、场地、终端”安全动态管理,对“云、网、数、用、端”开展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筑牢“制度、技术、管理”三道防火墙。
下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有关要求,以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数据条例》为指引,统筹推进数据权益保护、数据流通利用、数据安全管理,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更好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助力城市数字化转型。
Q解放日报:上海正在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目前建设进展如何?
A吴金城:我们鼓励打造一区一特色、一区一长板,特别是支持新城数字化转型先行示范,为此专门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目前,各区正在着力打造三类标杆区域:
一是全域转型先行区。五个新城立足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把数字化转型新理念、新模式融入新城“规建管用”各方面,推动系统集成,在数字底座建设、数据开放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行业转型赋能四个方面先行先试。比如,南汇新城率先探索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目前正在推动国际创新协同区、天文馆、105区域建设者小镇率先打造数字孪生示范区基础平台。
二是特色转型示范区。全市各区因地制宜,积极创建数字化转型特色示范区域,已遴选出首批7个市级示范区(嘉定未来•智慧出行示范区、市北数智生态园、普陀海纳小镇、杨浦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张江数字生态园、临港数字孪生城、松江G60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示范区)。比如,张江数字生态园围绕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推动建设三大平台,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平台通过政企数据融合,解构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预测企业服务和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区域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集成电路设计赋能平台通过行业龙头带动培育国产自主 EDA及IP 生态,使集成电路产业服务由实体服务转为数字化赋能;医疗医保数据应用平台依托健康医疗公共数据,建立隐私安全计算平台和开放的健康医疗数据生态,赋能商保、医药、医械产业发展。
三是标杆项目试点区。各区也在谋划打造一批市级示范项目。比如,“黄浦智慧中药云”通过中药饮片智能审方及中药品一物一码,提高处方审核效率,实时监控中药饮片煎制配送全过程,通过统一的中药字典,实现区内18家医院共享7家知名药厂的中药房,使药房供应效率提升10倍以上,大幅降低库存规模。再比如,“徐汇数字体育场馆”通过视觉识别算法和运动追踪技术,对游泳人群的活动区域、轨迹、行为等跟踪监护,针对求救信息或危险状态及时报警并同步给救生人员,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还比如,“闵行居家虚拟养老院”通过传感设备、智能产品、AI算法,实现全天候自动化居家看护,支撑1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N个老人,降低养老成本,满足老人居家养老心愿。这些好的项目,我们下一步将考虑在全市推广复制。
Q新民晚报: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上海还有哪里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A裘文进:按照本市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工作要求,为着力破解经济、生活、治理等重点领域制度性瓶颈问题,我们研究制定了《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并于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若干政策措施》也是刚才吴市长介绍的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1+1+3+1+1”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5个方面27项政策举措,下面我介绍一下《若干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全面激发经济数字化创新活力的新机制。在完善数字经济新业态登记方面,试点在线新经济平台采取灵活就业人员登记注册新模式。在规范平台经济市场秩序方面,试点建立第三方分析服务为支撑的监督机制。在激发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方面,将数字化转型目标纳入《创新使命责任书》的签署范围。此外,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立重点产业数字化分类分级建设和评估标准;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支持各类数字经济企业总部、开放性创新平台在沪发展。
二是建立全面提升生活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新制度。在医疗数字化转型方面,建立适应转型需要的医疗数字化合理投入和动态调整机制。在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资源均衡方面,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和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结构。在完善养老服务数字化标准方面,健全跨部门医养数据协同机制。此外,推进交通出行数字化升级,探索建立全市停车位分时在线共享机制;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
三是建立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管理效能的新机制。在优化政府审批流程方面,选取若干高频审批事项,试点简易填表、智能审批等方式,提供极简易用的办事体验。在加强公共数据赋能基层治理方面,完善基层数据申请与授权机制。此外,推动建立上海数据交易所;健全人脸等生物特征信息使用规则。
四是建立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参与的新机制。在促进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方面,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清单。在优化政府和国有企业采购体系方面,逐步建立数据处理、算法服务等事项统一采购、统筹使用的机制,节省使用成本。此外,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制度;建立应用场景“揭榜挂帅”等机制;探索建立电能使用效率、有效算力效率、经济产出效益等指标在内的数据中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是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保障新体系。在技术研发和协同攻关方面,加强数字孪生、智能物联等应用技术的研发。在创新数字化转型人才政策方面,支持事业单位设置创新性特设岗位。在探索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推动银行设立数字化转型特色融资产品。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技术技能培训方面,实施专业技术人员数字化技术知识更新工程。此外,加强规划标准制定和网络安全制度供给;强化法律法制保障,加快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本市各有关部门抓紧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制度保障。
Q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数字化的主体是企业,目前上海有没有典型案例?未来上海将如何更好地来推动企业参与到数字化转型当中?
A吴金城:企业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主体、应用主体、受益主体,在转型过程中,上海企业各扬所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在沪重点央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包括商飞、宝武、江南造船等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比如中国商飞建成国内首个5G全链接工厂,带动一批解决方案提供商协同攻关。
二是地方国企龙头发挥主体推进作用,上汽、电气、华谊、华虹、光明等上海国企数字化转型基础扎实,比如上汽延锋的智能工厂,拥有10间大型注塑机车间每班只有3位操作员,实现了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出、经济效应提升“3个30%”。接下来上海国资将重点推行“一把手”负责制,未来3年推动全市60%市属国企实施数字化转型,核心业务板块覆盖率80%以上。
三是知名外资企业发挥领先示范作用,一些企业打造了超级工厂,比如大众MEB、特斯拉、凯迪拉克、ABB等,还有一些企业则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比如埃森哲、普华永道、IBM、西门子、SAP等。
四是优秀民企发挥应用主力军作用,比如东富龙作为全球知名的制药设备整体方案提供商,入选全市首批20家智能工厂,围绕制药设备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产品研发制造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
此外,民营企业也是硬核科技攻关的重要参与者,比如优刻得与图灵量子发挥各自优势,合作推进量子计算产业应用。
上海致力于为企业参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创造最便捷的渠道、最广阔的舞台、最开放的环境,比如,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将支持方向从“基础设施上云”扩大到“应用上云”,鼓励数字化服务商为本市中小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动场景开放,持续优化“专班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加快推动一批综合性、标杆性场景开放,引导全球优秀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在上海落地和复制推广。二是着力加强供需对接,比如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计划,建立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和解决方案清单,鼓励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共创共建,吸引投融资等专业机构参与,组织数字化转型项目路演、创新大赛、供需对接会等活动。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