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以来,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有这么几方面情况耐人寻味。一是中美双方舆论都有认为自己“吃亏了”的声音,美国的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等人甚至怒斥特朗普出卖了美国的利益、向中国“投降”,后者发推特回怼说“这真是无用的哭闹,查克。”
双方都有人对协议表示不满,说明双方都不得不有所妥协,反倒说明协议本身的相对公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在于谈判双方的实力较量和利益权衡。
二是特殊人物的表态变化。比如,一向惜字如金的美方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近日来频频接受采访,除了就协议及磋商本身发表意见外,莱特希泽还公开表示:
“我们是自由市场体系,他们是国有社会主义体系,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这两种体系可一起共事,这正是我们开始做的。”
“希望我们能找到一个让我们都变得富有的方法。”
当被问到中美贸易谈判是否讨论人权问题时,他说自己只负责贸易,“如果你试图将所有问题都捆绑在一起,你将一事无成。”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莱特希泽对中方评价的变化,透露出美方高层对中美经济运行制度“和而不同”实际状况的态度,正在由此前的一味对抗(甚至是一厢情愿地要改变中国)逐渐转向和解。“让两种体系可一起共事”,这才是新一轮中美经贸关系能够顺畅发展的务实前提。
三是媒体的观点和口径出现变化。
比如CNN的专家发表评论称:
“中国的贸易活动没有特朗普等人批评的那样糟糕,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取得进步,外国公司在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院提起的68项诉讼中全部获胜。”
“中国力量始终是内向型的,虽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溢出国外,但中国总是以防御和被动的方式使用力量,中国崛起不一定会破坏国际体系的稳定。”
福布斯杂志称:“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惊人的进步,关键就在于它能够把市场力量与国家干预巧妙地结合起来。美国要求中国做的就是放弃这种经济结构。可想而知,中国绝对不会答应美国的要求。”
从口诛笔伐中国的经济制度、抱怨外国公司在中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指责美国政府没能令中国在加入WTO后依其设想进行改变,到承认中国实实在在的进步、认识到中国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差异、反省美国对现实问题掩耳盗铃式的回避,美国主流媒体之所以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最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相持了20个月有余的贸易战。从发起这场斗争时美方信心满满的“贸易战很好,很容易赢”,到改口称“不设时间表”,再到其间不断变换的“谈”“打”策略,中国的抗打击能力和反制效果显而易见,这比喊一万句口号要美国人来再认识中国,都要管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实力决定国际话语权。中国的综合国力虽然跟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实事求是来说,当今世界,除了中国,换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抵挡得住美国这样历时近两年的猛攻。中国,不仅挡住了,还能继续站得稳,这才是让对手能够刮目相看、也愿意凑近点仔细看的根本原因。
也正是在这样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中,美国的官员、媒体、大众,以近年来前所未有的密度和热度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关注着他们这个现实和假想中的对手,或许他们也发现,中国跟他们此前的印象不一样。
从费正清到基辛格,从比尔·盖茨到彼得·沃克,众多美方精英人士历来强调美中之间应当增加了解,理性务实而不是意气用事,才能管控分歧、促进合作。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一致当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但是至少能让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刹个车,提供了各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也让双方都能静下来想一想——
接纳而不是强行改造对方的异己之处,才是一段成熟健康关系的认知前提。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